宋史漫读 近日读到野史有这样一则十分有趣的故事, 令人回味。 话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称帝建立北宋之后,害怕部下以此方式反叛,于是重文轻武,国内虽然是一片繁荣的景象,但内忧外患, 矛盾日益增多,在宋真宗时期发生了这样一则故事引人深思。 北宋都城汴京有两户大户人家, 一户人家姓黄,官居户部右侍郎,一户人家姓孙, 是边关守城将军,手握王万大军, 恰好这两位夫人都身怀六甲。 离汴京不足三十里有个地方叫做长岭县,长岭县内有一座送子观音庙, 很是灵验。这日黄孙两位夫人同时来到观音庙上香。出庙门是两人恰好碰到, 聊起天来。 两人互相说了些恭维的话,很是高兴。( 文章阅读网: www.sanwen.net ) 黄夫人突然道:“ 我要生一个儿子,长大以后勤读诗书, 考中状元,协助陛下, 治理国家。” 孙夫人到: “ 我要生个儿子,勤练武功,长大后要做个将军, 保家卫国,守护一方安定。” “当状元好” “做将军好” 本来两位都想夸赞一下自己的家世地位, 却因为这一点子虚乌有的小事吵闹起来。 两位夫人吵得不可开交, 于是有人报了官。 黄孙两位夫人一同来到长岭县衙,长岭县知府名叫元殊, 自称元稹的后人, 十年寒窗,两年前中了进士,本该在朝廷中做官, 因说错话得罪权贵,被贬至长岭县任知府。 倒是把这长岭县治理地井井有条。 黄夫人见知府是元殊, 她早在开封府就认识的。 这人一身傲气不慕权贵,不得高官欢喜。所以即使中了进士也是在这长岭县任知府。 黄夫人道: “ 元知府今科进士, 想必也是饱读诗书,才华了得之人,当今世上读书考状元乃是正道,习武之人整体舞枪弄棒视为不雅。元知府说是也不是。 ” 元殊道:“习武之人一身陋习,我是瞧不起的啊。 但是习武之人参军保家卫国,也是值得称赞的。” “元知府瞧不起习武之人, 这句话我可记住了” 孙夫人道,“ 我夫君的五万大军可是不同意。” 元殊道:“文官也好武将也罢,都是我大宋官员,都是为陛下效力,为百姓谋福,自古以来,都是文死谏,武死战, 文官治世经国,武将守疆拓土, 并无优劣 之分,两位夫人何必争执。” 黄孙两位夫人见元殊不能为其争论得出结论, 边离开了。 元殊对下属道: “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” 黄孙二夫人回汴京后, 继续争论不休, 这事情在汴京传的沸沸扬扬。终是传到了宋真宗耳里。 次日 早朝, 真宗言:朕闻京城有论文臣武将之优劣,众卿家有何高论。 太傅刘玉道: “陛下圣明,重视人才, 得让天下有才之士可一展宏图, 广开言路, 以科举之路选贤纳才,使我朝凡人昌盛八方来朝。有道是一口之辩,可低百万雄师, 文武之争,由此观之。” 兵部侍郎谢明成道:“ 我朝至太祖开国以来, 连年征战,无不是我朝文武百官,齐心协力,武将战死沙场, 抛头颅洒热血镇守边关。陛下当效仿汉武帝, 文治武功并重, 任卫青、去病之才,扫清外辱, 封狼居胥。 文武之辩, 以此观之。” 御史大夫郭仲礼道:“京城文武之争臣在有耳闻,此乃是外族乱我民间,扰我朝堂所使之离间计, 陛下圣明,自会看出端倪。自古以来,文臣武将相辅相成,战国时赵国有廉颇蔺相如将相之美传。将相不和 , 国家不兴, 文武相争, 天下难定。 有道是, 文死谏,武死战,何来优劣之说。臣奏请陛下下旨京城之内不得评论文臣武将之事,违者交由刑部处理。 将事故挑起者交由开封府审问。 ” “郭卿所言甚是,准奏。” 翌日, 黄孙二位夫人被带到开封府,京城也张贴了皇榜, 一律不得言论文臣武将之事。 黄孙二位夫人到了开封府,都欲逃避责任,同时也怕影响丈夫的前程,于是商议就一同指认是长岭县知府元殊挑起文臣武将优劣之争,还说了元殊瞧不起武将一身陋习。 开封府尹当然不会听信她二人一面之词, 着官差便服去长岭县调查。结果却是文臣武将之争乃是黄孙二夫人因腹中孩子所引起的争论, 元殊在中调节, 却用语不当,说了不该说的话, 越帮越忙。 开封府尹思来想去,觉若重判二女, 必招来其夫君不满, 二位大人在朝中身居高位, 定会引起朝廷动荡,反思再三, 有了定论。 于是奏请宋真宗:臣已查明,文臣武将争论一事系黄孙二位夫人所致, 长岭县知府元殊调节不当致使争论加大,且发表不当言论,念在黄孙二夫人初犯,黄孙二位大人在朝中身居要职, 但此事必要有人承担后果。 臣奏请陛下如此判决,黄孙二位夫人禁足半年, 长岭县知府元殊言语不当,有失为官之本, 罚官降一级,俸禄半年。 三日之后,圣旨到达长岭县,元殊深感惊讶。 “ 我立志为官造福百姓,只想简简单单做个知府而已,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。” 他心灰意冷,第二月便辞官归乡务农。临走之时, 长岭县百余户人口前来相送, 大家在元知府的治理下,人民安居乐业,这样的好官,百姓失去了, 朝廷失去了。 (责任编辑: 立暖) |